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学论文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引领孩子走进儿歌

引领孩子走进儿歌

作者:佚名 来源:网络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2日  字体:

  

引领孩子走进儿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仿编《不字歌》案例

丰士中心小学    翟晓杰

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,通俗易懂的内容,琅琅上口的韵律,在教育中深受儿童及老师的喜爱。通过一首首鲜明生动的儿歌,儿童可学到丰富的社会、自然、数学等方面的知识,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语言文字的兴趣。 在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时,如果要求他们以孤立的个体重复地朗诵儿歌,肯定不是易事;如果能让孩子结成对子,面对面地有沟通、有交流地说出朗朗上口的儿歌内容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
在《不字歌》中,学生就表现出对这种结成对子的面对面的儿歌有极大的学习兴趣。上课一开始,我就直接出示《不字歌》:

什么是鸡不长毛?

田鸡是鸡不长毛。

什么是鹅脖不长?

企鹅是鹅脖不长。

什么是牛不耕田?

蜗牛是牛不耕田。

什么是马不拉车?

河马是马不拉车。

什么是猫不捉鼠?

熊猫是猫不捉鼠。

什么是虎不上山?

壁虎是虎不上山。

没想到刚一读完这首《不字歌》,就有学生在下面轻声地编起了:什么是花不能浇?烟花是花不能浇。看来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。于是,我就请同桌两人编一编。在同桌交流之后,学生纷纷发言:

同桌1:什么是线摸不着?光线是线摸不着。

        什么是包不能背?面包是包不能背。

        什么是蛋不能吃?傻蛋是蛋不能吃。

同桌2:什么是布剪不断?瀑布是布剪不断。

        什么是饼不能吃?铁饼是饼不能吃。

        什么是球不能踢?地球是球不能踢。

同桌3:什么是人不说话?草人是人不说话。

什么是水不能喝?胶水是水不能喝。

什么是书看不懂?天书是书看不懂。

……

可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,学生编起儿歌来琅琅上口,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儿童仿编儿歌的前提。有目的的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是顺利进行儿歌仿编的重要环节。如在编《春天在哪里》时,教师可带领幼儿到室外参观各种景物,要让他们知道春天到了,树上长出了绿叶,小草探出了脑袋,池塘里有了青蛙的叫声等。儿童只有掌握了这些,才能理解、创编儿歌。此外,儿童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,为他们理解、创编儿歌打下了基础,还需要老师启发引导。如在学《可爱的小动物》这首儿歌时,教师要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结构:前三句分别是动物的叫声,后一句是动作。仿编时教师可出示一些动物的头饰,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叫声或动作。如:小狗叫汪汪汪,小鸡叫叽叽叽;小老鼠吱吱吱;小青蛙蹦蹦跳等。最后,儿歌的形式要多样,巩固强化。每当儿童编成一首儿歌后,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复习、巩固。如用响板边打节奏边朗诵,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诵,配上曲子唱成歌曲等。这样,儿童能仿编出儿歌,对事故的内容也就掌握了。这样既方便他们记忆,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,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。

如果能把儿歌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,那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诗情画意了。

1、儿歌与音乐课的结合

在我国古代,歌与谣紧密相连,所谓“和乐为歌,徒歌为谣”。儿歌的语言精炼、节奏明快、音韵流畅,使得儿歌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。在实际的操作中,我们可以在音乐课中增添了儿歌吟唱的内容,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节奏感、韵律感和领悟儿歌意境的美感。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给童诗谱上曲子进行吟唱,虽然许多时候学生注上的是简单的几个音符,但对于他们自己创作的诗谱成的歌,咿咿呀呀地喜欢哼个没完,因为这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原创“诗歌”。

2、儿歌与美术课的结合

古人说: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。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、画家都是诗画兼通,相得益彰的。唐代诗人王维的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就是诗画结合取得独到艺术造诣的典范。贺拉斯说:诗歌就像图画。宋代诗人苏东坡根据前人作品和自己的实践经验,提出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的见解。抓住了美术与诗的共同点,为诗与画的结合提供了依据。

在教学中,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画作配上儿歌,这样的举措就像古人作完画后题诗,如果恰到好处,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也可以根儿歌作画,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儿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,把直观的线条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,把儿歌中的有、无、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,形成一副惟妙惟肖的画。这样,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灵性的火花。

3、儿歌与数学课的结合

数学课需要逻辑思维,儿童诗需要形象思维。实验表明: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明显发达于逻辑思维。用形象思维来阐述、补充逻辑思维,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的能力。如教学年、月、日这一课时,为了帮助同学们记住一年中大月分别有那些月份,老师利用儿歌琅琅上口的特点,把大月月份变成儿歌。“一、三、五、七、八、十、腊,三十一天永不差。”帮助学生识记,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这一内容。另外,如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,也可以编成儿歌的形式进行识记。“只有加减或乘除,从左往右依次算。既有加减又乘除,先算乘除后加减。加减隔开乘和除,乘除可以一起算。如果式中有括号,先算里面后外面。”总之,利用儿歌语言精炼、富有韵味、琅琅上口的特点概括总结数学公理、定义、规律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。

4、儿歌与学校常规的结合

儿歌具有陶冶儿童的情操、扶植儿童的个性,健全儿童的人格的功能,它那春风化雨、潜移默化的熏染是区别于其他思想教育形式,特别是说教的最大特点。儿歌中蕴含的真、善、美对于孩子美好心灵的形成有着难以言表的作用。在这日益物化和媚俗的时代里,儿歌能让我们保持个人精神的独立,能够让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,回归我们一直感动不已的情感之中,可以让我们重塑民族文化的信心。如学校的纪律、班级的班规、上课的常规等内化为一首首浅显易懂的儿歌时,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,也不需要老师一直在不停的唠叨。

5、儿童诗与体育课的结合
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游戏是孩子的生命。孩子在游戏中生活,在游戏中成长,游戏是他们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体育课中,游戏占了相当的比例,把儿歌结合到游戏中,既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,促进孩子个性的激发和张扬,还能促进学生参加锻炼,增强体质。事实上,体育课中引入儿童诗,使得体育课更生动、活泼,也更有诗意。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,孩子在以往课间那种追逐打闹、乱喊乱叫、满地打滚的现象也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唱着歌谣、拍着手儿文雅的游戏场面。

6、儿歌与语文课的结合

儿歌在语文课扎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,因为语文课中本身就有儿歌的课文内容,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儿歌语言的基础,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儿歌,又使之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。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《四季》一课,学习中,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说说四季的诗句,组合而成就是他们自己的儿歌。“小草青青,它对小鸟说:我是春天。荷花红红,它对池塘说:我是夏天。桔子黄黄,它对秋风说:我是秋天。白雪皑皑,它对大地说:我是冬天。”
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当我们把孩子领进儿歌的世界,让孩子在“春风春雨,润物无声”的文化环中,自然的感受儿歌语言的魅力时,儿歌必能走向一个草长莺飞的崭新时代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:pepxiaoyu.cn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jiaoxuelunwen_508_10990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